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林口野步森林身世之謎-2

4/17 新林步道植物探索 文圖/陳信甫

林口野步森林身世之謎系列探索是探究自四十年前開發新市鎮以來,未開發閒置土地上植物演替過程物種的由來。每季的課程選擇一條台地周邊植被較為良好的步道,透過親身的自然觀察,一方面記錄特定步道的植物種類,另一方面也和野步森林現況物種來做比較,以期印證植物的傳播,觀察森林的成長,並探究台地生態系植物社會的組成。2010年秋季班首先探訪了位於台地西北方的頂福巖步道(左有超連結),本年度春季班則探訪位於台地中段東側坡地的新林步道,仍由李省三老師指導認識植物。我們不以攻頂或走完全程為目標,相反的卻仿效蝸牛慢漫式的步伐觀察自然,敞開身心五感體驗自然。


新林步道位於林口台地中段東側的坡地上,一面依靠台地邊坡,另一面則俯瞰中山高速公路,目前可從林口高中後方通往師大分部,全程穿梭在都市計畫地區外圍的保護區內。2009年開始觀察林口高中西側閒置國有土地(即今野步森林)以來,記錄了近百種的植物,其中除了許多隨風飄散、野狗傳播的外來種草本植物之外,也有些較為成熟森林的樹種。「種子從哪裏來?」的提問,讓我們想延伸探索林口台地更為廣大生態系中的植物社會究竟有那些植物呢?繼2010年秋季初探位於台地西北方的頂福巖步道之後,今年春季繼續走訪位於台地中段東側坡地的新林步道,相關位置如下圖:

野步森林身世之謎系列探索並非只是一般賞花弄蟲的休閒活動,我們不僅觀察自然,亦求揭露地景結構中蘊藏文化裏的自然觀。首先,我們從歷史地圖來找尋線索,1904年版的台灣堡圖上顯示著新林步道西段的坡地為「荒地」(下圖綠色區),台地上平坦之處皆已開發為茶園、少數的水田及聚落。人文與自然,經常是我們敘述所處環境時所使用的一種分類概念,文史工作者、空間規劃者在其文章與報告書中隨處可見,甚至連生態解說者也分享著相同的觀點。兩者之間像似平和無犯。事實上,我們瞻之仰之的人文歷史無不是從覆滅的自然灰燼中開展而來。人文宰制著自然,自然不過是人文發展的剩餘與下一波再發展的標靶。看似平和的現況,一旦人們另有所圖,將會亳不猶豫地打破和平,僅存的自然便是提供新一階段人文發展的資源與待開發土地。證諸重大開發計畫,例如國光石化、苗栗灣寶、東北角;亦證諸全台各地的農村再生計畫,農村聚落裏及其周邊的里山成為社區觀光發展計畫中亟待開發的熱區。



從現況看來,相思樹為基底的雜木林地景顯示著,十八世紀初移民拓荒時代此地原有的原始森林遭到大規模的砍伐,其後遍植相思樹成林,成為提供家戶木炭使用來源的薪材林。只是隨著二十世紀石化燃料普遍的使用後,木炭的需求巨幅減少,因而相思樹林的管理廢弛了。人類的荒廢就是自然的機會,其他的雜木與雜草因而重獲生機,逐漸地回到這片山坡地進行另一次的次生演替。



人文與自然之間絕非固定不變的界線,絕非平和無犯的和諧,而是一場永不止歇、不平等的戰爭。


參考文章
有關新林步道的植物觀察紀錄請另詳:林口新林步道-植物探索篇(左方有超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